生命‧希望|暨南大学基础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师生参与2025年广州市遗体捐献缅怀纪念活动
春风携花寄哀思,青松滴翠诉深情。2025年3月27日至28日,广州市红十字会在天河区新塘华侨公墓(中华永久墓园)及黄埔区福山公墓举行以“生命·希望”为主题的“2025年广州市红十字会遗体捐献者缅怀纪念活动”。参加本次活动的有广州市红十字会领导,来自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州医科大学等高校的师生代表、捐献者家属和志愿者代表共计600余人,共同缅怀那些为医学事业和生命延续无私奉献的遗体捐献者,表达对他们崇高精神的深切敬意与追思。
暨南大学基础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党委副书记郑凡强、罗立新处长、人体解剖学系主任郭国庆等学院领导与师生代表共计四十余人,携手组织我院志愿捐献者家属一百余人,共同参与了这场深情而庄重的追思纪念活动。这是一次心与心的交汇,一场对无语良师们的深情缅怀——他们以无私的奉献,将自己的身躯化为医学教育的灯塔,照亮了无数学子探索生命奥秘的道路。活动中,师生们与家属们通过肃穆的仪式和温馨的回忆,共同表达对这些生命恩师的深深感恩与无尽思念。
在27日的缅怀仪式上,遗体捐献者家属代表、郭振源同志的女儿郭玉珊深情分享了父亲的故事。郭振源生于1925年,投身革命,战功赫赫,始终坚守共产主义信仰。离休后,他默默助学济困,得知医学院教学资源短缺后,毅然决定捐献遗体。2020年去世后,他兑现诺言,以朴实无华的行动诠释奉献精神,教育子女爱党爱国,彰显了生命的深刻意义。

3月27日上午捐献者家属代表郭玉珊女士发言
在28日的缅怀仪式上,陈一民与冼燕钊的女儿陈朝然动情讲述了东江纵队老战士与暨南大学医学院遗体捐献的渊源,以及父母的感人故事。1999年,东纵老战士们发起捐献遗体倡议,曾源夫妇、何佳母女等相继加入,奠定了这一传统。陈一民1938年加入东纵,冼燕钊1944年参军,二人在抗战中结缘。2005年,陈一民病重时坚持捐献遗体给暨南大学医学院,冼燕钊全力支持。2025年1月,冼燕钊去世前亦捐献遗体。他们以无私奉献传承东纵精神,为医学事业贡献力量,诠释了生命的深远意义。

3月28日上午捐献者家属代表陈朝然女士发言
在这场以“生命·希望”为主题的缅怀活动中,郭玉珊与陈朝然的分享温暖而深情地勾勒出遗体捐献者们的无私与大爱。从郭振源同志用毕生坚守践行共产主义信仰,到陈一民与冼燕钊夫妇携手传承东江纵队精神,他们以朴实而坚定的选择,将生命化作医学教育的火种,点燃了后人对科学与奉献的追求。师生与家属们在肃穆的仪式中寄托哀思,在温馨的回忆里传递感恩,共同见证了这些无语良师的无尽荣光。
正如青松滴翠,诉说不尽的深情,这场活动不仅是缅怀,更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礼赞。600余名与会者用真挚的敬意,致敬那些为社会留下希望的捐献者。暨南大学师生与家属携手同行,将这份爱与奉献的精神薪火相传,激励着更多人在新时代中砥砺前行,让生命的光辉在医学事业的征途上熠熠生辉。

3月27日上午暨南大学师生代表、市红会工作人员及家属代表合照

3月28日上午暨南大学师生代表、市红会工作人员及家属代表合照